Version Flash | English version

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些看法

DSL Collection

< Back
发布 2012-11-04
/8:50:04
DSL collection

“理想的收藏应该无非就是一个宇宙大剧场……这是全部知识的关键所在……”


——萨缪尔·奎奇伯格(Samuel Quiccheberg)




收藏室


今天现代美术馆的前身,是十六世纪的“奇珍收藏室”(Cabinet of Curiosities)或“珍宝馆”(Kunst-und Wunderkammes)。这些所谓收藏室,其实就是装满个人收藏品和古董的门廊,为十六世纪的爱好、反思和教育提供了素材。收藏室是他们那个时代以及文艺复兴大发现时代的产物,这是在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刺激下迅速扩大视野的时代。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类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随着人类不断扩大可能的极限,人类成就的种种表现始终激起人们的敬畏。


今天,随着我们的视野进一步向迄今未知的构架延伸,收藏这种做法始终呈现为这样一种推动力。尽管在奇珍馆的时代分类体系已正式出现,今天专业人士仍将收藏分成存在可能性最小的现象。但是这些收藏不管范围大小,往往很难接近,而且表面上看起来单调乏味。私人鉴赏和公共审查机构将藏品视为满足个人喜好的储藏,或尘封在官僚机构中,最后以削弱收藏本身直觉的本质而告终。但是还有一些藏品仍然反映着人类对未知领域孜孜以求的探索。当然,有些藏品确实反映了奇珍馆(Kunstkammer)原本具有的探索和猎奇的精神——DSL收藏机构就是二十一世纪最好的例证之一。



当代中国


过去十年间,当代艺术市场出乎意料地迅猛发展,对于艺术家和支持艺术家的整个体系而言,出现了无从预料的可能性。对于中国的当代艺术这一门类而言,这一点尤其真实,因为这个先前人们不了解的只有三十多年历史的大舞台,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而且没有表现出任何停下来的意思。今天,全世界的画廊、美术馆和出版物经常在夸赞中国的艺术家们。不幸的是,随着市场的急剧扩张,在公众的眼中,中国艺术现象已经越来越像是拍卖行的奇迹,而不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因此,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欲望往往由于市场投机和私下交易而得到缓解。但是与其他那些主要投资在1990年代早期经过考验但已沉寂下去的油画家们的收藏家不同,DSL主要关注于不仅暂时难以定位,而且遭遇严重批判的作品。用当下拍卖行的眼光来看,很容易就忘记了中国当代艺术史其实是靠冲破社会普遍接受和传统界限的前卫艺术实践而获得了动力。在几个宽松的主题焦点指导下, DSL勇敢地迈出了一步,收藏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装置、雕塑和具有时基意义的作品,这些作品表现了中国艺术先锋们的驱动力。